东海之滨,钱江潮涌,高空俯瞰,巨龙横卧。
2013年7月18日,嘉绍大桥这座世界上最长最宽的多塔斜拉桥,在历经16年论证、4年多施工后正式通车。数万建设者披荆斩棘,创造了这一世界桥梁史上的奇迹。
一桥飞架,气贯长虹。11年间,全长10.137公里的嘉绍大桥横卧杭州湾,载着绍兴建设大城市的梦想,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拥抱大湾区。
一座大桥的建成,推动绍兴城市加快历史性跨越,图强争先,勇立潮头!
矢志不渝大桥梦
滔滔钱塘江上,曾经,绍兴人太想有一座大桥了!
摊开10多年前的绍兴交通地图可以看到,杭甬高速公路与上三公路在上虞境内形成了一个“丁”字。钱塘江上,由于缺少一座大桥,无法继续向北,只能止步于钱江南岸的“沽渚枢纽”。
嘉绍隔钱塘江相望,阻断的是两地经济往来。而从更大的经济棋盘上观察杭州湾这一喇叭口,江水阻隔的是一个更为宏大的经济圈。
作为长三角核心城市圈中的经济强市,如何把“丁”字变成“十”字,摆脱“走廊式交通”的尴尬,成了绍兴的梦想。
1993年起,绍兴人的“大桥梦”逐渐明晰。这一年,有人提出,飞渡杭州湾,在绍兴和嘉兴之间架起一座桥,把杭州湾的喇叭形变成“A”字形,不仅可以缩短绍兴、上海两地之间的距离,绍兴交通也会由走廊式向枢纽型转变。但限于资金、技术,这个超前的构想提出后便搁浅了。
进入新世纪,绍兴人敏感地意识到,上海将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桥头堡。而打通至上海的快速通道,绍兴有望吸引到大量外资。基于这一考虑,机遇之门重启。
2000年,绍兴委托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始对大桥建设的项目研究,并通过省交通厅向省政府提交了建设方案。
2002年11月,杭州湾嘉兴至绍兴高速公路线位方案正式提交专家论证,起于嘉兴、止于上虞沽渚的这一方案获得推荐。
不懈努力之下,好消息不断传来。
2003年,省政府明确表态,力争在该届任期内开工建设包括嘉绍大桥等在内的6个项目。
2005年11月,国家发改委批复项目建议书,绍兴领到嘉绍大桥“准生证”。
2007年12月,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批准。
2008年10月,项目初步设计获交通运输部批复。同年12月,在人迹罕至的沥海滩涂上,在众人期盼的目光中,酝酿16年之久的嘉绍大桥终于破土动工。
嘉绍大桥北起嘉兴尖山,南至绍兴滨海。同时开工建设的,还有16公里长的南接线和43.26公里长的北接线。这“一桥二线”组成的“嘉绍跨江通道”工程总投资139.8亿元。
作为当时省内最大的交通工程,嘉绍大桥的地位举足轻重。它既是《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7918”网中的一条纵线——沈阳至海口国家高速公路常熟至台州并行线的主要路段,也被称为“杭州湾第二通道”,开建之初,就被列为交通运输部和省交通运输厅“双重点”工程。
2013年7月18日23时58分,嘉绍大桥正式通车。自此,绍兴终圆大桥梦,一座城市的格局因此重构。
敢向强潮起宏图
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嘉绍大桥的世界意义。
世界三大强潮区,分别位于南美亚马逊流域、印度恒河流域和中国钱塘江流域。钱江潮水甲天下,嘉绍大桥就建在钱塘江流域的强潮区尖山段,这是迄今为止唯一在世界强潮区建设的一座桥。
2000年6月省政府作出建设嘉兴至绍兴跨江通道的决定时,供职于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桂炎德就开始参与施工前研究,“前后共完成近80项课题,包括河床模型、地质研究、静风荷载等。”但在9年后,当他作为副总指挥参与大桥建设时,工程的艰巨性仍让他震撼。
为了不影响钱塘江涌潮,国家水利部门要求,嘉绍大桥结构的阻水率必须控制在5%以下,远低于国内其他桥梁。由此带来的改变是,大桥取消普遍采用的双桩,改为150根单桩独柱结构设计。为确保强度,这些“定海神针”每根桩径3.8米,深100米以上,单桩混凝土方量为1300立方米。
“就像把一间高达三四十层的小房子打到水底去,每间房子的位置精度为毫米级,垂直度为1/300(300米只能差1米)。”桂炎德说,而大桥作业区是在险恶的江潮地带,施工区域最高潮差可达9米。
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嘉绍大桥创下了多项人类造桥史上的新纪录。如主墩承台施工、大体积混凝土质量控制、单个钢围堰一次性沉放最大重量约800吨等,均创国内先例。在主桥跨中设置刚性铰,更为世界首创。
经过6年安全试运营,2019年7月,嘉绍大桥项目高分通过交通运输部竣工验收,为整个工程建设画上圆满句号。
作为世界级大桥,嘉绍大桥的设计寿命是100年。“百年大桥,三分靠建,七分靠养。”曾经参与大桥建设的嘉绍大桥公司副总经理王樟轩说。
钱塘江入海口潮强流急,河床冲淤变化剧烈,潮差大、流速快,海风、海水腐蚀性强,在这样的河段养护大桥,难度不言而喻。2021年3月,交通运输部将嘉绍大桥列为全国11座桥梁的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建设试点之一,这是浙江唯一试点单位。
走进嘉绍大桥信息数据中心,大数据显示屏上,一组组监测数据自动生成一张张图表和各类图形,实时展示大桥状态。王樟轩介绍,这里是嘉绍大桥的“智慧大脑”,借助一桥一策、一屏集成、北斗智能、航道扫测等众多创新成果,实现对大桥“海陆空”全天候、无死角数字化监管。目前,AI人工智能事件检测系统可实现交通事件、事故主动发现率95%以上。
建成通车11年来,嘉绍大桥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浙江省建设工程“钱江杯”等重要奖项;还在国际舞台大放异彩,荣获国际桥梁大会古斯塔夫·林登少奖、国际路联杰出工程设计奖、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工程项目特别优秀奖“菲迪克奖”等。
激情拥抱大湾区
区域经济一体化,前提是空间一体化。嘉绍大桥对“压缩”长三角空间作用巨大。
架设在杭州湾咽喉位置上的这条大通道,连通起两岸的乍嘉苏、上三、绍诸、杭浦、杭甬、沪杭等6条高速公路,不仅大大缩短了嘉兴、绍兴、上海、杭州等地之间的距离,更吸引了来自浙南地区乃至福建的北上车流,使长三角地区陆路交通格局发生质的变化。
一组数据能洞见嘉绍大桥“穿针引线”的作用。通车11年来,大桥车流量每年保持高位增长,截至今年9月30日,累计通行车流量1.65亿辆次,2024年日均车流量达5万辆次,其中货车通行比例在40%以上。长三角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均全面提速。
借力“黄金通道”,绍兴从交通“末梢”一跃成为湾区“枢纽”。“扬眉吐气”的绍兴也因此重新审视自身发展定位,有了新的清晰目标:抢抓“大桥经济”重大机遇,坚持“跳出绍兴发展绍兴”,坚定“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拥抱大湾区”!
机遇,往往留给有准备、善谋划的人。2019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也就是在这一年,杭州湾南翼,浙江省大湾区首批四大新区之一的绍兴滨海新区正式成立。
滨海之地乃昔日滩涂,但区位优越,西临萧山机场,东连北仑深水良港,杭甬高速、杭甬运河贯穿其中。嘉绍大桥的开通,让其交通便捷性更上一层楼,直接形成到上海“1.5小时经济圈”、长三角“2小时经济圈”,成为名副其实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桥头堡,更是一片炙手可热的投资热土。
“我们主动‘向海借力’,将长三角作为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的重要来源地,力争把新区打造成为长三角国际资本和大企业集团延伸投资的‘优选地’。”绍兴滨海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依托长三角资源优势,借助已构筑形成的生物医药创新链、集成电路产业链等国家级基地,已吸引来自上海的芯联集成、张江生物等大批重大制造业项目入驻。今年以来,新区共招引项目35个,总投资772.6亿元。
大江大河才能养大鱼。滨海新区和长三角城市“组团”,推动高端要素资源的新一轮集聚、联动。
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滨海新区推动产业链深度分工融合,吸引国际知名企业、国际资本等落户,协同开展长三角城市重大生产力布局,形成了“沪杭研发、绍兴制造转化”新模式。新区还加强与杭州钱塘新区、宁波前湾新区协作,加快集聚电子信息、现代医药、智能制造等高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联动打造杭州湾南岸智造大走廊。
“黄金桥”也带动了新嵊虞等绍兴南部山区的旅游资源开发和农文旅产业发展。上虞区迅速打响“四季仙果之旅”品牌,大力发展覆盖四季的樱桃、杨梅、葡萄、猕猴桃等水果种植业。“嘉绍大桥让上虞‘四季仙果’发展从单一的农产品供给,向提供农业采摘、观光、休闲等内容转变。”上虞区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说。
连接彼岸,通达外域,驶向未来。今天的绍兴,已踩上嘉绍大桥这一“踏板”,开启新一轮强力“起跳”。
数说发展
走进“大”时代
数说发展走进“大”时代建设大城市,是绍兴走向现代化的一条必由之路。绍兴的城市史诗,从2500多年前的春秋起笔,一路走来,从未停息。但烙印在许多人记忆里的,是从无到有的跨越。2013年11月,国务院作出《关于同意浙江省调整绍兴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绍兴市区面积从原来的362平方公里扩容到2942平方公里,成为浙江省面积第二大的县、市(区)。10余年后的今天,滨海新区华美蝶变——地区生产总值924亿元,高校、医院、文化艺术中心……一应俱全。滨海新区的崛起,是绍兴大城市建设的一个坚实印记。回望过去40余年,这样的印记,折射出一座城市拥抱国家战略、抢占发展机遇的奋进之姿。1982年,绍兴撤地建市前一年,《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发布,明确建设具有水乡风光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以酿造业为特色的轻工业城市。20年后的2002年,《绍兴大城市发展战略纲要》确定越城、柯桥、袍江三大组团和镜湖城市绿心的大城市格局。如同一场接力跑,绍兴大城市建设掀起一轮又一轮高潮。1995年,全省规模最大的城市立交桥——昌安立交桥通车;2013年,世界上最长最宽的多塔斜拉桥——嘉绍大桥通车;2021年,绍兴轨道交通1号线开通……高铁、地铁、高速公路、快速路、国道、水路、空路相融的立体交通格局逐步形成。截至2023年,绍兴境内已建成G60沪昆高速绍兴段等10条高速公路;建成大禹路等一批快速路,形成环绕古城的“日”字形快速路网络;建成沪昆高铁等铁路,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铁”。2018至2023年,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7.7%,其中,交通投资年均增长15.3%。全市域统筹、大市区融合、一体化发展、“一核六心多节点”网络大城市布局体系……发展大棋频频落子,激活城市蓬勃的内生动力。破败的绍钢厂遗址“长”出了迪荡新城;一度落寞的“海尔曼斯”地块上,银泰城带来了旺盛人气;昔日空荡荡的镜湖,科技中心、文化中心、奥体中心等都市功能体相继建成启用,标注城市中心新高度……古城新城联动发展,打开城市能级提升的无限想象空间。以“大城市”建设融入区域一体化,融入“城市群”“都市圈”。2018年,绍兴印发《杭绍甬一体化发展绍兴行动计划(2018—2020)》,首次提出构建“融杭联甬接沪”区域发展格局。此后,绍兴久久为功,坚定“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拥抱大湾区”。从“会稽山时代”迈向“镜湖时代”,再向“湾区时代”挺进。绍兴的“大”时代,在不懈奋斗中悄然成真。
撰文 本报记者 徐晶锦
图片由嘉绍大桥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