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书香大桥丨《我们仨》阅读心得与体会
书香大桥丨《我们仨》阅读心得与体会

发布时间:2020-09-17

959

           为深化全民阅读工作,提升“书香大桥”全民阅读品牌影响力和号召力,推动“文化大桥”建设,嘉绍大桥公司以“书香大桥--越读越有味”为主题,组织开展“越读越有味·全民读好书”活动。经过前期的评选和两个月的共读,今天特分享《我们仨》这本书的阅读心得与体会。

      杨绛,原名杨季康,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作家、翻译家、学者。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肄业。1935年赴英法留学,1938年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外语系任教。1952年调入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作品:《洗澡》、《干校六记》《将饮茶》、《我们仨》、《称心如意》等。译作:《唐·吉诃德》、《小癞子》等。

 作品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杨绛老年时的一个梦境,以“钟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拉开全文序幕。 

 第二部分,杨绛用梦境的形式完整地记录了这一“万里长梦”,讲述了一家三口在人生最后阶段相依为命的深刻情感,回忆了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先后离去的过程。

 

第三部分杨绛采用回忆录的写法,从生活里的每一件小事下笔,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女儿与钱先生相继逝世,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一)

杨绛先生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最美好的亲情,三口之家的深厚情感尽在字字句句的白描中活跃。明明是琐碎的家长里短事儿,文字描述却不会让人觉得无趣,反而是越嚼越有趣。这样的感觉,在三毛的文章里也能感受到。在她们的文章里,朴素、平凡的生活也充满着幸福的味道。感知幸福是一种能力。因为幸福只是一种感觉,一种用心才能感觉体验的东西。别人说你是幸福的,基于她所看到的你所拥有的做出判断,那是别人的看法,而幸不幸福只有你自己最清楚。愿每个人都能感知幸福,要知道活着就是一种幸福。

 

(二)

全书看完,意犹未尽!平凡的生活,却酿就了醇美的感情!这几乎是我第一次在连续的时间内把一本书从头到尾读完的。一本书从头看到尾,发现作者对灾难和痛苦总是一笔带过或者寥寥数语,更多是记下一家人的温情和美好。人生最难得的就是这种看似浅薄的幸福:夫妻恩爱和睦,有共同的事业,相互关照体贴,儿女聪颖、活泼、大方。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爱女和爱人的相继离去,只剩杨绛一人。当看到“牛儿不吃草”,一下就忍不住掉了泪。朴实无华的语言,暖暖的亲情。他们仨善良、纯真、博学,叫人敬佩。

人这一辈子要活好要开心要健康,如果能够遇到一位灵魂伴侣,像钱钟书和杨绛先生一样,该是多么幸运又难得的事情。他们在那个动乱的年代,相依为命、相互扶持,谁也不落下谁,风里、雨里,手拉手一起走,直到生命的尽头。这就是“我们仨”的一生!非常喜欢这本书。通过杨绛先生,我们了解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和科学家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现实的无奈。他们一家三口的心心相印,幽默风趣,钱先生的童真,杨先生的担当,女儿的善良,都是我们一生向往的美好。

 

(三)

我发现一个特点,比较有文字功底的老一辈的学者老师们,往往用字更加精简,叙说自己的故事,那些苦难只是平淡叙说,好像是别人的故事一般,而家人之间的记忆和故事则历历在目,饶有趣味,似乎怎么说都不够,总是令人感到温暖。

钱钟书先生虽是学贯中西的学者,在学习读书方面都是杨绛先生和圆圆的老师,生活中却是“拙手笨脚”,他在年老之后随女儿逃避邻居的欺负住到简陋的学校宿舍小红楼去,大家都在忙活,他也不肯闲着,就拙手笨脚地跑去打扫陈年积土,弄得哮喘复发。杨绛老师始终是乐观的,因为在生活中就是那么淡薄无求,在生活中三人总能找到乐趣。